2022年是电信学院高速发展的一年。经过全体班子和教职工的努力和协作,我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学院依托“技术+师范”的优势,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,以科研建设为载体,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目的,多层面推进学院建设工作。现对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:
(一)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
人才是推动学院科教研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,为做好人才队伍建设,学院以外引内培的方式建设人才队伍。
1、对外引进
学院在2022年引进了骨干人才,弥补了高层次人才的相对不足。分别引进中大杰青李朝晖、中大胡海峰,美的AI执行官唐剑(海外千人、IEEE FELLOW),补足学院当前团队方向的短板,优化学院当前师资队伍结构。
2、对内培养
除了对外引进,学院也不断加强对已有教师队伍的内部培养,安排了青年教师刘辉李冕杰黄业文、赖森锋、沈卫强等入驻校外科研院所及企业,以此盘活学院专业建设和科研建设。其中刘辉、李冕杰分别到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、华南理工大学、广州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和博士后工作。截止目前,通过积极走出去,科研取得2021年广州市重点研发项目97.5万元,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“高频宽带移动通信用滤波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”120万元,黄业文和上市公司思林杰688115签约150万横向课题;刘辉博士取得了18万元的横向课题;李冕杰博士在广州大学博士工作站积极努力,顺利跟团队进驻琶洲实验室,并且获得100万元的科研经费;黄业文和沈卫强博士和新一代通讯研究院各签订了6万元的横向委托合同,让研究生和本科生充分锻炼;沈卫强博士和广检集团的15万委托开发合同顺利进入了最后的签约阶段。事实表明,积极走出去对接高水平科研院所、企业是盘活现有资源的最大法宝。
(二)科研质量上台阶,总量逆势增长
国家自然基金有突破,面上项目“基于迁移分割多模型决策的海洋水声信号识别及预测研究”80万成功立项;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“高频宽带移动通信用滤波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”120万元成功立项;琶洲实验室培育项目180万立项;广东省教育厅100万。横向跟上市公司思林杰688115签约150万;跟车厘子签约70万横向课题,链长龙头广州数控25万横向第一期签约,艾佛科技18万横向课题,广检集团15万横向课题等。截止目前,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“新一代信息技术”重大科技专项第一批资金已到帐;广东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项目资金已到帐,还有横向课题经费也已到。
(三)创建强特色专业和创新班
1、新增集成电路专业
为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、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,学院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集成电路专业。集成电路专业紧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对人才的旺盛需求,学院以集成电路设计为基础,以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延伸,培养国家急需的专业能力强、实践能力强、创新意识强、适应我国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,经多轮专家论证,建设方案基本成型,2023年正式招生,预计招生400人。
2、成立强特色创新班
学院在摸索产教融合发展道路不断取得新的进展。此次与广数控合作的强特色创新班3月正式招生。创新班主要针对广数控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立,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和发展的人才,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、奖教金,用于奖励学生和教师。
(四)主办研电赛,获历史性突破
9月25日,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,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、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、中国电子学会共同主办的“兆易创新杯”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。在本届全国总决赛中,我校共获奖6项,并首次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,创历史记录!其中,技术竞赛类获全国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;商业计划书专项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3项。本届大赛吸引来自三百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5824支队报名参赛,经过全国八大赛区的严格评选,579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。在总决赛激烈的竞争中,仅60支队伍荣获全国一等奖,华南赛区仅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、深圳大学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各获得1项,获奖百分比约1%,技术竞赛类获奖比例更低。
(五)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
自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,学校抓牢“立德树人、服务需求、提高质量、追求卓越”主线,针对目前培养的同质化倾向,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,以产教融合发展为契机强化实践环节,加强硕士的应用能力培养,为企业培养专门性人才。
有针对性的让一部分优秀的研究生在研二、研三期间进入美的集团、广州数控、中国电信、云洲智能等龙头企业一直实习,论文题目内容充分对接企业需求。